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

刘斯奇:科学,本来就是年轻人创造天地的地方

发布日期:2023/09/08

为庆祝华大成立24周年,并纪念薛定谔发表“生命是什么”系列演讲80周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70周年、人类基因组完成图完成20周年,特设【生命天书:无尽的探索】专栏。


本期分享者: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监事长刘斯奇



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生命科学的?

刘斯奇:我从大学开始,就接触到生命科学,在湘雅医学院做的是跟血液病相关的研究,在德州大学医学院,做的是糖尿病相关的研究,回到中国之后,主要从事跟肿瘤相关的研究,算下来从事医学、生命科学研究40多年了。


问:华大的四位创始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在研究方向上是否各有侧重?

刘斯奇:在基因组研究系统中,我们几个人都有自己的技术专长,杨焕明长期从事遗传学,于军当时所在的实验室就是做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我做的是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功能研究,汪建做的是生物应用、病理学相关研究。我们四个人的专业特长组合到一块,就能发挥较大的效应。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内成立了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杨焕明是主任,我们几个是副主任。


问:回望华大24年,您有什么感触?

刘斯奇:华大发展到今天,首先要感谢这个时代。中国正在飞速发展,重视科技投入,也希望能够在重大国际计划中展现中国力量。另外,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有了充分的数据支持,已经能够实现快速认识自己。这就是天时。

华大能走到今天,初衷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用大数据的产生来推动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科学研究领域以前的模式是通过实验来证实科学假设。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则催生了数据驱动型的科学研究模式。人类观察是非常有限的。当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能大规模收集证据,并基于此产生科学假设,就能快速推动科学发展。这就是大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技术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应用。


问:华大为什么要做工具制造?

刘斯奇: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如果不掌握生物测定的仪器,不可能走得更高、更远。技术发明对华大来讲具有永恒的吸引力,也是我们未来能够长期走下去的基本动力。

但没有哪项技术能够永远先进,因为新技术会不断涌现。绝不能在技术上固步自封,未来是要发展的。Endless,永无止境。


问:华大发表的很多顶级期刊文章的第一作者都是年轻人。是什么让年轻人在华大可以崭露头角?

刘斯奇:我觉得这不是华大的特点,是科学的特点。科学,本来就是年轻人创造天地的地方。真正的华大特点,是坚持要做“产、学、研”,中间有一个“学”。很多想法都自于“学”。但是坚持“产、学、研”的确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


问:科学到底是什么?

刘斯奇:科学是一个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证谬、修正的过程。今天被认为是真的,到了50年后可能会被发现是假的。

生命科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科学要鼓励创新,鼓励Right Thinking,正确的思考。认识也是无尽的,知识绝非永远不变。


问:如果说生命是一本“天书”的话,解码到什么程度了?

刘斯奇:刚刚开始。二十几年前就知道在人类基因组里有百分之三是能够表达,叫编码基因。二十几年过去了,今天知道的基因数比原来的还少,但是编码区之外的世界还十分浩瀚,需要不断探索。二十年前以为对的东西,现在看来可能是伪基因,不是真基因。人类不要对基因组现有的认识过分乐观。


问: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在您怎么看这个判断?

刘斯奇:换一个词,21世纪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可能更加合适一点。21世纪,人类更加珍惜生命,健康和医学得到了过去人类世界从来没有过的关注,在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世纪是生物学世纪、医学世纪也不为过。


问:如果华大也是一个生命体的话,您会如何形容?

刘斯奇:华大到了24岁,从人的发展来讲,它已经经历了婴儿期,也接受了一系列的生活考验,是到了大放异彩的时候。华大现在做的事情是24岁的青年应该做的事情:具有丰富的创造力,而且要站在世界的前沿。希望所有华大年轻人,在现在和未来都更具活力,无论是商业上还是科学上,都是如此。


问:您对华大未来的发展有寄语吗?

刘斯奇:保持初心,积极向上,跟上世界的发展。


【返 回】

上一篇:尹烨:研究生命,始终在路上 下一篇:华大发布非洲肺鱼呼吸器官细胞全景图,推动探索脊椎动物器官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