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直对植物相关研究情有独钟的王亚玉加入华大,在这里,组学的相关知识为其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多年来,华大持续扎根农作物的相关研究,并通过进一步探索植物的根际微生物,帮助开发特定作物的“益生菌”、提升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产力等,这对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加入华大后,王亚玉最终选择了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数字化地球研究所的王亚玉博士,和我们聊聊她对研究工作的看法。
问:您是如何走上生命科学的道路的?为何会选择植物微生物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我从小就喜欢观察各种植物,一直觉得它们代表着积极向上的生命力。有一次,我看到菜园的蒜苗叶子上长了很多斑点且萎蔫在地里,就问母亲是什么原因。她告诉我蒜苗得了“癌症”,施了药也治不好。那时,我还不明白这些斑点其实是由植物病原菌造成的。
中学阶段,我知道了大自然各种现象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因此大学我选择了生命科学,又进一步理解到生命是由神奇的基因掌控着。
研究生毕业来到华大后,组学相关知识为我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借助组学技术,我们可以探究各种生命现象背后的遗传机制。最终,我选择了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问:请展开介绍一下您承担的项目。
2022年,我们通过大样本关联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谷子基因型、根系微生物组与农艺性状之间的互作网络,首次提出了基因型依赖的微生物效应。通过调节植物基因型相关的微生物组成,可定向改善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产力,希望未来在我们的农业系统中,可以通过精准的微生物组管理设计高产的栽培品种。
2023年,我们通过多组学技术从“土壤养分-根系微生物-植物基因调控模式”三个维度系统性研究了广陈皮功效成分高效合成的关联调控机制,鉴定了影响中药材品质成分的关键土壤养分和目标微生物类群及其作用机理。这项研究为中药材道地性评价提供了全新思路,也为药材专用菌肥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我们会持续通过宏基因组学及相关技术挖掘"土壤养分-作物微生物组-作物表型"的内在关联机制,助力农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筛选、微生物菌剂开发、提升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产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上内容对环境保护及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问:您认为从事科研工作需要什么样的品质?这份工作为您带来了什么?
对于开展科研工作,我认为首先要有清晰的目标,了解自身研究方向的最新技术和研究进展,能归纳和总结出目前的研究热点和方法,并对自己的项目分类管理,制定清晰的项目规划。另外,从事科研工作还需要两个重要的品质——热爱和坚持。热爱你的工作,把它当作你的事业,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带领学生时,我认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所以进组的学生都需要独立承担项目,从样本采集到数据产出、从数据分析到结果整理、再到文章的撰写,都需他们独立承担和执行,这不仅能快速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科研工作本身就是对未知的探索,每当取得新的科研发现,我都会很兴奋。在工作中,我感受到自己在不断成长,这也是我成就感和快乐的来源。
问:加入华大至今,在工作或团队日常上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有没有对您影响比较深的人或事?
农业微生物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农业系统运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等,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能够从事该方面的科研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非常自豪。
在华大,你永远不用担心找不到人请教和学习新方法。只要愿意学习,华大会给每个想实现自我的人提供广阔的平台和施展空间,这里更没有性别差异,这些都是华大文化的一部分。从前辈们身上,我也学习到很多。做研究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要敢于从大科学的角度去设计项目,也要踏踏实实完成每一个细节。此外,要学会团队合作,这可以将不同专业的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问:在科研以外,您生活中其它的热爱和重心是什么?
空余时间我会尽量多陪伴家人和孩子。我喜欢和他们一起去户外运动,例如爬山、徒步。大自然有很强的治愈能力,能让人放松下来,而户外活动可以让我们身体更健康,思维变得敏捷。
此外,我还喜欢尝试一些新鲜事物,比如养花、烘焙,还有音乐。我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看到它们盛放,我就很开心。最近我也在学习吉他,但弹和弦比较困难,我还在努力练习中~
【返 回】
上一篇:海洋基因组学国际盛会,定档!
下一篇:华大揭开人体皮肤微生物组的神秘面纱,或助力皮肤疾病诊疗